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
导入:
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的军事思想是我军的建军之魂、立军之本、制胜之道。作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精华所在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全局与国家军事斗争全局的根本战略方针。在他的指导之下,我们一次次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对于“四渡赤水”这一经典战例的分析来共同领会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本精神。
四渡赤水是从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的中央红军,于贵州省和四川、云南省交界地区,进行的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运动战战役。
一、历史背景
从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同时对苏区实行经济、交通封锁,企图逐步压缩并摧毁苏区。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共产国际派来的洋顾问李德否定了毛泽东游击战、运动战的战略认为是山沟沟了落后的东西,他指挥红军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时采取了兵对兵,堡垒对堡垒,摆开架势硬打硬拼,结果让国民党军施展了火力上的长处,红军的游动性的长处却无法发挥,根据地越打越小,不得不突围撤退开始了长征。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
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仍坚持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1935年1月7日,攻克遵义城。随即,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主席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二、战斗过程
1、一渡赤水
遵义会议召开的同时,由黔军、川军、中央军、滇军,汇集而成的40万大军向遵义合围。红军开始执行遵义会议制定的渡江作战计划,目标北渡长江,到四川去与红四方面军会师。1月25日,红军先占土城想渡江,但川军马上就占了赤水,阻碍红军北上。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研究后,决心在土城东边的青杠坡发起进攻。但是首先情报出现失误(我方情报三个师,实际上九个师),低估了川军的作战实力,认为他跟黔军一样不禁打,但是为了阻止红军北上入川,川军派出其最精锐的部队教导旅,旅长更是有“郭猛子”之称的川军名将郭勋琪。红军在此地陷入恶战,在战斗最危机的时刻朱德都亲自冲到了阵地前沿。鉴于局势已经十分不利,毛泽东提议政治局成员开会,紧急决定,改变北渡长江的计划,迅速撤出土城西渡赤水河,紧急情况下决定的“一渡赤水”成为著名的“四渡赤水”作战的开始。
我军处于敌强我弱、自卫防守的立场 敌强我弱 自卫防守
2、二渡赤水
过了赤水到达古蔺,红军还想过江,这次想从上游的宜宾过,但没想到川军早有防备,已经切断了古蔺至横江一线,通往长江渡口的要到。宜宾过不去了,遵义会议确定的战略方向必须改变了。经过分析研究,中革军委决定改以川滇黔边为发展地区,命令部队转向云南扎西一代集结。很快,国民党各路追缴军也扑向了扎西。
敌人内线作战,力量雄厚,红军外线作战,人员装备严重不足。川军以逸待劳人地两熟红军长途转战人地生疏,红军目前的处境非常艰难,虽然黔军基本垮了,但新锐的川军、滇军正向此处逼近,在三省之交能否站住脚并没有把握。2月9日,中央政治局在扎西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趁敌人注意力和主力都集中在川南之机,回师东进再度赤水,向较为空虚的黔北进击。为此红军进行了精简整编,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发布动员令指出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唯一目的是为了求得胜利。2月18日,整编后的中央红军又向东二度赤水河。因为实行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所以很快捕捉到了战机,五天内连续攻占桐梓、娄山关、这时毛泽东号召红军官兵一鼓作气,打一个漂亮的大胜仗。毛泽东说:敌人就像五个手指,咱们要一个一个把他们割掉。怎么割掉这些指头呢?现在的关键是一面“牵牛”一面“宰猪”。“牵牛”就是派一支规模不大的部队往北,装成红军的主力,用打了就跑的办法去与川军兜圈子,给敌人造成中央红军主力还要北渡长江的错觉,至少要在桐梓以北把川军牵制三天以上。同时红军主力大军南下打遵义,大刀阔斧地去“宰”黔军这头“肥猪”。红军官兵们都被毛泽东的话逗乐了。不久之后红军就在,在遵义以南地区重创孤军冒进的中央军吴奇伟两个师,击溃黔军八个团,毙伤敌2400多人,俘虏约3000人,缴枪2000多枝。
通过运动调动敌人,以积极的攻势抗击敌人 运动调敌 积极抗击
重占遵义应该讲是长征以后甚至是第五次反围剿以后一次重大的胜利,蒋介石得知国民党遵义大败后非常生气,给薛岳发报说此乃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此前蒋介石已经得到了毛泽东重新上台的情报,但他半信半疑。一直到遵义大败从红军的用兵风格中才确定毛泽东的确上台了。面对这样一位厉害的敌人蒋介石也是非常严肃认真的。3月2日,他带着陈诚亲往重庆督战,策划新的围剿计划
3、三渡赤水
对红军走向的猜测与判断,成了国民党将领的一道智力题,陈诚认为,朱毛入川与张国焘、徐向前回合,回湘与贺龙、萧克会和是战略上必然的两个腹案。为此陈诚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川军从桐梓向遵义进攻,周浑元部占领仁怀和鲁班场,中央军从南往遵义打,湘桂粤军从东面设置防线。而此时,刚刚取得遵义大捷的红军,已决心留在贵州,开辟新的根据地。3月6日中央红军截获了蒋介石的最新军事部署,毛泽东认为既然蒋介石依旧判断中央红军要去和红二、六军团会合,并且决心在遵义地区与中央红军决战,那么,根据“把五个手指一个一个地割掉”的原则,下一步最重要的战略目的就是寻找合适的战场和合适的时机,继续歼灭国民党中央军的一部或几部,使中央红军能够在遵义地区落脚。现在红军的作战目标已经出现了,这就是顶替受到重创的吴奇伟部从南向北开来的周浑元部。
中央红军决定与鲁班场的中央军周浑元部决战。但是几乎与我方战斗命令下达的同时,蒋介石要求周浑元部放弃向遵义方向进攻的计划,改为构筑坚固工事,严守不出。红军两次诱敌周浑元部都没有进入预伏地域,遵义的形势愈发危急,林彪按捺不住了。3月10日,林彪和聂荣臻联名给军委发了份“万急”电报建议去打“打鼓新场”。此时战役有了两种方案,毛泽东主张达“鲁班场”,林彪主张打“打鼓新场”,在苟坝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现场表决的结果大多数人支持林彪,毛泽东成了少数。毛泽东不放心他反对的理由,根据最近几份破译敌人的电报表明,黔军、滇军已纷纷向打鼓新场集结,蒋介石也很看重那个地方,认为是 “共军西窜必经之地”。 是如果按照目前敌军的行军速度,很可能在战斗还未结束的时候,红军就会受到各路敌军的多方向侧击,这样红军就会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当天夜里毛泽东又专门去找周恩来,当时在军事上最后下决心的还是周恩来,周恩来后来回忆说,毛泽东要求把打“打鼓新场”的命令晚一点发再想一想。当晚两人讨论后周恩来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
3月15月2时,红一、红三、红五军团和军委干部团各部由现驻地向鲁班场运动,对国民党军周浑元纵队3个师形成扇形包围,拉开决战态势。目的是要把各方面的国民党军都吸引到黔北来,找个缝隙突出蒋介石设置的大包围圈套小包圈。双方激战至下午5时,毛泽东、朱德接报:大量国民党军队正向鲁班场快速运动,先锋部队已经到达遵义城郊。毛泽东、朱德命令中央红军主动撤出战斗,
要求红军各部“于十六日晚和明十七日十二时以前”在茅台镇附近全部渡过赤水河。命令详尽安排了中央红军各军团渡过赤水河的次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军团渡河具体计划的后面都附加着这样一句话:渡河后向西或西北走出二十至三十里“隐蔽休息”。 如果说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河、二渡赤水河是受国民党军围追堵截所迫的被动转移。那么,从茅台三渡赤水河就是带有战略性的主动转移。
4、四渡赤水
三渡赤水红军没有隐蔽,又摆出了一副北渡长江的姿态,就是想吸引敌人西进。在红军主力部队根据军委命令在到达指定地点隐蔽休息后,红一军团派出一个团继续向西吸引敌人注意力。这个团的行动极其成功。他们出发不久就遇到了前来阻击的川军的一个团,红军官兵毫不犹豫的冲了上去,把川军打的疯狂逃窜,其士气之凶猛颇有主力部队横扫一切的样子。消息传到蒋介石哪里,他更加确信中央红军一定会北上渡过长江。于是,就在中央红军开始再度赤水的时候,国民党各路大军依旧在昼夜兼程向川南前进。蒋介石不断发出催促电报,措辞中流露出无法掩饰的兴奋:“剿匪成功,在此一举,勉之勉之”。
与此同时,中国革命史上最绝妙的一刻到了:3月20日刚刚西渡赤水的红军官兵,现在又掉头重新东渡赤水,并且迎着包抄而来的国民党大军,从他们不久前走过的原路又折回去了。这是国民党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他们依旧在向前昼夜行军,然后几乎与突然折返的中央红军主力擦肩而过。
四渡赤水后中央红军又马不停蹄的巧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城下。此时蒋介石就在贵阳城内督战,他根本没想到红军会打到贵阳来。贵阳郊外想起的枪声,让他陷入了极度紧张之中。他不断派出飞机对红军的行动进行侦查。4月4日,飞机侦查发现,红军正在清水江上架设浮桥,4月5日继续侦查发现红军正在东渡清水江。蒋介石又上了圈套,他又判断红军要向东去与贺龙萧克会和了,他急令吴奇伟纵队和刚刚赶到贵阳的孙渡纵队与53师分三路向东追击,同时令湘军三个师,及桂军一个师立即堵截,防止红军北渡乌江返回黔北。其实东渡的只是红军的一支分队,目的是诱敌动向,就在敌军合力向东之时,4月9日,红军主力穿过贵阳与龙里间的缝隙,在蒋介石眼皮子底下飘然而去。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适时将战略防御导向战略进攻,夺取战争主动权。 导向进攻 夺取主动
通过对四渡赤水整个战斗过程的分析,我们已经基本上可以领会毛泽东积极防御理论的基本精神了。毛泽东说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从自卫的后发立场出发,将战略上的防御与战的进攻紧密结合起来,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抗击敌人,不断消灭和消耗敌人,转化敌我力量对比,适时把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和进攻,彻底消灭敌人,夺取战争的全面胜利。
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之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与解放战争,我们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帝国主义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东北边境,
面对着世界上拥有最先进装备的对手,许多人顾虑敌我装备和经济实力的差距太大而犹豫再三。毛泽东承认出兵有许多困难,但是他认为抗美援朝不仅仅是帮助朝鲜人民抗击帝国主义侵略,更重要的是保家卫国,我们不能等敌人打到自己家里再还手。
虽然志愿军入朝时头上没有空军掩护,也没有海军支持,没有多少坦克,只有少量的火炮,主要靠交货的步兵装备进行作战,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武器装备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按照西方的标准,这个仗根本是不可能打的。但是志愿军在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指导之下,采用运动战的方式,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将所谓的联合国军从清川江赶到了三八线以南,后退了500公里。出现了美国舆论惊呼的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美国上将克拉克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时哀叹,“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将军。第二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也在关于朝鲜战争的回忆中提到只有疯子才会跟中国人打地面战争,而这直接影响了美军的战略战术,现在美军在作战时尽量避免同敌人进行短兵相接的地面战争。。
1956年3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确定了以积极防御作为我军的战略方针。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面对有些国家当前的挑衅行为, 我们“中国在在亚太虽然不挑事,也绝对不怕事”中国人民从来不会被强大的敌人所吓倒,也绝不缺乏战胜强大敌人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郑重的宣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 相信在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指导之下,前进的中国一定能够坚定地维护自己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同时为地区的和平稳定以及整个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1:四渡赤水.ppt
附件2:4后.wmv
附件3:1121.wmv
附件4:1四后.wmv
附件5:裁四渡赤水.mp3